馬習會三周年:台灣人民要桑田還是滄海?

· 時事評論

 古人喜歡用「滄海桑田」來形容世事的變幻無常。3年前的今日,馬英九與習近平在新加坡進行了歷史性的會面,也不過3年時間,蔡英文與習近平已猶如兩條不可能交集的不同時空線。

 

 

3年前的馬習握手,本可讓兩岸關係重新再起,但是3年後的兩岸領導人已是冷漠以對。蔡英文任內,兩岸關係注定冰霜不止,人們在擔心會否有一場大風雪正在蘊釀?但更讓人感到不安的是,台灣是否已經拋棄陽關大道而選擇獨自走那危險的獨木橋。

 

自1949年起兩岸分治,兄弟分道揚鑣,各自試著證明誰的制度才是中國現代化的最佳道路。過程中,彼此曾經反目成仇、相互排斥。第一次「滄海桑田」等了60多年,兄弟的不同立場雖然不變,但更可以一笑泯恩仇。3年前的馬習會就是「兄弟雖然各有立場,但是放下仇恨對立」的一個起點,馬習會的歷史意義即是:兩岸「兄弟登山、各自努力」;在必要時,仍是「血濃於水、相互扶持」。

 

如果接任的蔡英文能夠不要以極端的意識形態掛帥,「蔡習會」絕對可以在「馬習會」的基礎上繼續前行。但是由於蔡英文堅持走「去中國化」的文化台獨道路、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政治立場、不容許黨內或黨友有「兩岸一家親」的言論,兩岸關係在本質上出現了變化,它不再是一家人的「兄弟鬩牆」之爭,而變成了非我族類的「敵我矛盾」之鬥。好不容易形成的兩岸桑田,不到3年就又成為滄海,而此時的滄海,更已是個充滿敵意、戰雲密布、軍艦競相出入的滄海。

 

撇開兩岸關係不談,3年前的馬習會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,就是給台灣的經濟再創造機會。馬政府上任以來,兩岸外交休兵,經貿人員往來,使大陸成為台灣重要的經貿腹地。可惜2014年一場不理性、被操弄的太陽花運動,打亂也打斷了兩岸交流的步伐,更使得台灣失去了向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汲取資源與能量的機會,如果不及時修正,台灣將注定萎縮。2015年馬習會與其說是修補兩岸關係,不如說是讓台灣經貿不致被鎖的一次重要會面。

 

蔡英文向美國一邊倒,而美國卻是由主張「美國優先」的川普當政,在政治上要遏制中國的崛起,在經濟上貿易戰已經開打,以致台灣只能淪為美國的一張牌而已;寄望「新南向政策」,但是這個政策完全無法取代兩岸經貿政策的獲益;已趨近媚日的「親日」行為,卻被急於向北京示好的安倍政府潑了冷水。蔡英文與民進黨主政下的台灣放著陽關大道不走,卻偏偏要走那個充滿危險的獨木橋,只將自己安全及經濟寄託在美國、日本、東南亞、印度的伸出援手,全然忘了這些對象與台灣沒有同胞愛,更非一家人,他們憑什麼要幫台灣?

 

滄海成桑田是喜,桑田成滄海是憂。世事固然無常,但是靠著努力、用心耕耘灌溉,桑田終有成功之日,但引入海水,亦可在一夜成為滄海。3年前的馬習會已然遠去,如今兩岸桑田已成滄海。更讓人難過的是,曾經是桑田家園的台灣,在短短3年間,不僅逐漸荒蕪、土地也漸變質。

 

蔡英文與民進黨已回不了頭了。台灣人民必須自己覺醒,要「滄海」還是「桑田」,全在我們一念之間。

 

(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、孫文學校總校長)

 

https://www.chinatimes.com/opinion/20181106004425-262105?chdtv